Skip to main content

Posts

紐西蘭科學與物理教育點滴 Play-Create-Learn 2019 - 如何看懂物理公式

Recent posts

一足一刀的距離

一足一刀的距離,日文的原文是「一足一刀の間合」,剛在紐西蘭教剣道的時候,花了一點時間才把日文的發音與拼字(issoku-itto-no-maai)給記起來。 「間合」(maai)是「距離」的漢字,相關的日文詞彙還有: Chika-ma 近間 Tō-ma 遠間 Ma-ai 間合  *** 練劍的人大多知道「一足一刀的距離」指的是,自己向前一步剛好可以打到對手的距離。這個距離有多長呢?答案是因人而異、因打擊的目標而異,以及因對手而異。 我們每個人的身高、體型、肌力大小、手腳長度等都不相同,甚至揮劍打擊的動作與姿勢也不同,因此,每個人都會有屬於他/她自己很個人的打擊距離。 此外,以打擊目標而言,面部、手部與胴部,甚至是逆胴、雙手或單手刺擊等,也都有其各自需要的打擊距離。 最後,對手是停滯不動的,正想著要向前打進來,或正計畫著要往後逃跑的,也都有著不同要求的打擊距離。 日文的漢字跟中文一樣,分開的「字」與合起來的「詞」,都可以有很多的意思與詮釋。「間合」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在剣道裡,「間合」一詞的基本意義是「距離」,尤其是指「空間中的距離」。分開來看,「間」字有「兩者之中」的意涵,可以同時包括時間或空間這兩層意義;「合」有「一起、共同」的意涵,也就是說,要和對手一起合作,或與對手配合,才能出現好的「間合」。 證嚴上人曾經有過「 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 」的說法,我覺得這很貼切地把「心理距離」加進來,不知或不顧對手的心理,是無法真正「掌握間合」的。 理解「距離」具有 時間 、 空間 與 心理 這三個層次的含意之後,當我們「攻」進到所謂「一足一刀的距離」時,其實也就是時機成熟的時候,此時,我們只需要「很輕鬆、很自然、很有效率」地往前踏一步,就能適切地打到我們想打的部位。說起來很簡單,對吧?但有在練的人,都知道它的不容易! 首先是「很輕鬆、很自然、很有效率」的打擊動作,這屬於「知己」的功夫,要根據基本動作、剣理、老師所教的東西,以及自己的身體狀況,不斷地優化與鍛鍊。 其次我希望對初學者強調一點,正確理解打擊時向前踏進的步法(踏み込み足,Fumikoi-ashi)很重要:基本上,就步幅的大小而言,我們要找到我們個人的「極大值」,過與不及都不好。 在找到這個步幅極大值的過程,雖然是從「愈遠愈好」開始,但是自己要知道它的限度在哪裡,它是以打擊時的體勢不崩壞為原則。前輩老師口中的「輕鬆

「同行」與「傳承」

文武兩道 讀書(文)跟練劍(武)看似不同,一個練身體,一個練腦袋,實則異曲同工。 練劍是透過一支一支的打擊,把心思放在自己的腳、腰、肩、腕等,之後再延續到與對手的互動上,包括時間、空間以及人與人之間等,藉由這些去體會與了解先生(老師)的教導。這就是透過「稽古」點滴累積而終「自得」的過程。 同樣地,讀書則是透過一字一句,以及一條條的方程式,去了解書中字裡行間的含義。最初的理解當然是從學校老師的教誨開始,逐漸地,透過文字,我們慢慢可以穿越時空作者的心靈交會、交流,甚或理解大自然的奧妙,或理清自己的思路,明心見性,得出自己的洞察、洞見等等。 教育又是另一種思維。如果把現代用語的「學生」替換出有點古風的「弟子」,味道則略有不同:「師弟同行」似乎更勝於「教學相長」。 因為「師」是一個自己努力在正道上「前行」,並帶著「弟、妹、兒、女」一起「同行」的人。 #文武両道  #師弟同行 #教學相長

修煉由己起,由己終

重溫: 我的劍道修煉/岩越 正(劍道範士八段) 這次由「全剣連」來函要求說,在紀念二十周年行事曆裡要編《現代劍道百家箴言》,叫我也寫一些體驗談,但是我沒有能對全國 諸位 劍士作爲箴言的東西。只能寫一些我的修煉經歷來供給各位作參考即是萬幸。 我生在北陸的偏地福井縣,在福井修煉劍道,並打算在福井終一生。明治三十五年,在我十三歲時入  小關教政  老師之門,承蒙約六年間的指導,但可惜的是修煉半途他就調往山行縣去了。 失去了老師的我,不得不獨立獨行一面服務於警界和學校,一面自行練習。 我很早便決定投身劍道。雖在偏鄉,卻向大都市的老師看齊,勉勵自己盡力練習。 如何能一方面指導學生,一方面日夜不斷的苦苦求進,以充實自己呢? 雖說是「練習」,但是所指導的都是比自己實力較弱的學生,所以,只用普通的練習方法是不夠的。 香川縣的 植田平太郎 老師也曾經說過:凡利用後進而圖強者,如果沒有加倍努力,他的技術就無法與人相比。 植田老師是當時的劍道權威,我也是尊其言辭爲師,唯唯地自我磨練。 因我沒有任何關係和背景也沒有甚麼可談的劍道史,所以在漫長的歲月裡吃了不少的虧。 但是我儘量排除這些困難,雖然能力不足,所幸最終也走到今天的地位。因此認爲,雖然是住在鄉下,但「精神一到」,事也可成!   怠慢于練習者絕不可能進步 劍道是精神和磨練的問題。 理論一定要與技術平行,但技術和練習爲先。 怠慢于練習者絕不可能進步。 故想要比人強幾倍者,應比人多幾倍的練習。 「個癖」要時常要加以修整 然而對獨自練習者而言,其姿勢、態度、技術等容易發展出「個癖」。這個「個癖」如果惡化,就會嚴重地阻礙劍道的進步。所以時常要加以修整這個「個癖」。 找機會去大都市練習,請老師修正你的練習方法,或者在比賽時,利用比賽之後的機會,請老師批評等,都是很重要的事。(也應有這種熱心才好)。 全國大半的劍道老師都停在偏遠地區指導學生,一方面指導,一方面計劃自己技術的上進,這種「利用後進來充實自己以求進步」的心態,就是修煉劍道者應有的心態。 修煉由己起,由己終 看在八段的審查也可以明白,雖然有很多老師應考,但合格的人數卻非常的少,因爲通過八段審查,靠的是實力,沒有足夠的實力是不可能的。 有一些人說他每天都有練習,但是只有指導學生的練習是不夠的。 一方面指導,一方面更要研究自己的技術,並求精進,不然就失去練習的價值。 利用學生來提煉自己是很

愈結實的稻穗,頭愈低

. . 第一屆世界盃劍道錦標賽 第 1 回世界剣道選手權大會 The 1st World Kendo Championship   2022-04-09 Saturday Facebook: 在珍貴的歷史影像紀錄,看到 黃永春老師 與 謝德仁老師 的名字,就像粉絲看到偶像的名字一樣。 高中時,黃永春老師是我們社團的指導老師,他的和藹親切、溫文儒雅,讓人根本感受不到他是第一屆的中華民國劍道國手! 高二時,因社團協助修道館搬家,與謝德仁老師有過一面之緣,社團接收了很多修道館的舊防具,從此開始能戴上防具練習,我也因此有了個人的第一套防具。 當時只知道謝老師是醫生、也是中華民國劍道協會的會長,德高望重,他的和藹親切,對我這個高中生,完全沒有架子,讓人很難聯想他就是第一屆劍道世界盃中華民國代表隊的主將!  兩位老師的風範,真的就像俗諺「愈結實的稻穗,頭愈低」說的一樣!

溜め:蓄勢待發

借兩年前剛封城時的網路圖片一用 由於紐西蘭最近的 Omicron 疫情,我們道館從 2 月 19 日的練習結束之後,暫停道館的活動一直到復活節。仔細算算日子,共有 2 月 26日,3 月 5、12、19、26、30 日,四月 2、9、16 日等九個周六是沒有劍道練習;其中的四月 16 日是復活節,本來就是閉館的日子。 我在 2 月 20 日的臉書寫下: 面對 omicron 疫情,與 Marleen 討論了很久,決定暫停剣道練習到復活節。 道館裡,上有老,下有小,寧可事前過度謹慎,也不要事後後悔。感恩全館社員、學員、家長一致同意。 這也是剣道哲學裡「避其鋒」與「蓄勢」的最佳體現。 今天回過來看,感覺還算是做了正確的決定。紐西蘭在 2 月 19 日時的全國確診人數還不到兩千人(1901),接下來不到十天,全國確診人數就超過萬人,一個多月之後的最近,新圍媒體開始報導「感染尖峰似乎已經過了」,但是住院、重症與死亡人數的高峰還需要幾個星期才會達到高峰,政府也開始放寬很多防疫措施。 我當然不是防疫專家,也不知道未來的疫情會是怎樣的走向,只是遵守著政府的防疫規定,安分守己地戴著口罩上課,也盡一己之力、一點心意,為了學童的身心理健康,持續在周五下午到 RHS Kendo Club 帶著小孩揮劍。 道館停課的這幾個星期,我每兩周準備一篇劍道相關文章讓道館的學員閱讀,然後以視訊的方式討論文章的內容。雖然道館的「體能課」暫停了,但是有這樣的「劍理時間」,感覺還是很不錯的: 3 月 5 日討論岩立範士的文章:如何進行高品質的基本稽古 3 月 19日討論古澤先生的文章:日常的練習與素振 4 月 2 日將要討論濱崎範士的文章:攻守自如的構え 長久以來,週六下午一直都是我的劍道時間,在疫情之前,偶而遇到長周末、氣球節等活動而沒能練劍的時間,會覺得是個還不錯的休息時間。 前兩年,紐西蘭第一次封城的時候,我一天一篇重新讀了《 現代劍道百家箴言 》,溫故知新,獲益良多。第二次封城的時候,主要就是忙著「家事」,印象中除了偶而在家裡揮劍百振之外,沒有想很多,所幸,封城也很快就結束了。 這一次,感覺比較奇怪。由於防疫措施改成「紅綠燈」制度,不再有封城的措施,所以,大部分的人都照常上班上學,但是,是我們自己基於保護社員的考量暫停了劍道的練習,於是,在週一到週五正常的上班上學之後,週六竟然沒有劍可以打,這個感

2021 年的兩張獎狀

去年在學校放假之前,收到一些謝師卡與聖誕卡,還包括了巧克力、紅酒,甚至是百貨公司的購物儲值卡。 在這個愈來愈數位化、虛擬化的時代,收到這些實實在在的「真實物質」,真的很令人感動。 從身為老師,接受學生感謝的這一方而言,我掃描了這兩張卡片,放在這裡留作紀念,也提醒自己,無論我教過多少個學生,有過多少年的教學經驗,每一場師生之間的緣分,無論長短,都是一道「交會時互放的光亮」;雖然我覺得師生之間不需要像徐志摩先生所強調的「最好你忘掉」,如果這道光亮還算不錯的話。 很多年前,我在台灣服務時,和一位劍道學生聊起我做為劍道老師的心態,那時的我劍道四段,剛剛符合日本全剣連推薦做為 剣道指導者 的要求。那時,我對這位學生說: 我覺得我的劍道「還可以」,不特別「 強 」,不是甚麼世界冠軍的級別,更不是「打遍天下無敵手」的獨孤求敗,當然我參加過台灣區運、紐西蘭公開賽、世界盃這一級的大比賽,也有拿過一些獎盃。然而,我現在所追求的是「正確的剣道」,我希望,我對學生而言,不是一個「高手」,而是可以把正確的知識與技能傳授給他們的「啟蒙老師」,幫他們奠定良好的基礎,具備學習能力,以後可以跟更強、更高段的老師學習。 現在回想起來,我的這個心態一直都沒有改變。在當時,雖然已有二十多年的劍齡,但捫心自問,劍道裡還是有很多不明白的道理,所以 花了很多心思在琢磨「基本」 。我用自己的物理教學經驗做比喻,我們很難想像,會有一個不懂物理的人在教物理,我們也不期待需要先取得博士學位,或是獲得諾貝爾獎,才來擔任國高中物理或理化老師。然而,可以肯定的是,在「學校物理」的範疇,老師的理解必須是正確的,是通透的,是可以幫學生在升學之後,有能力去跟大學教授或其他科學家做進一步的學習。就像在劍道裡有四段到八段等不同級別的老師一樣。 因此,無論是劍道或 物理教學 ,我一直把重心放在基本或基礎知識的學習與教導上。 教不厭,學不倦 。孔老夫子的這個提醒,就是「持續精進」的最佳註解了,也是我長久以來一直謹記於心的教誨。 我很榮幸自己有機會成為很多人的「第一位老師」,然而,好老師不是唯一的。我祝福也期待我的學生們在往後的人生旅程中,陸陸續續遇到其他的好老師 -- 無論是物理、劍道或人生的旅途! 底下是我於 2021 年收到的兩張「獎狀」: Mr Tsai Thank you for helping me realise what I

Happy New Year to Hundred Suburi Club Members!

Dear Hundred Suburi Club Members Happy New Year and wish all of you a peaceful, healthy and happy 2022! I hope to use this post to welcome all of you again, no matter if you joined this Group in 2018, 2019, 2020 or 2021. We are now a four years old!!! We might not know each other. We might not even be Facebook friends. However, Kendo is the common thing among us and Suburi is the core. Below are some analytics from the Admin views - I hope to use these screenshots to express my appreciation.   Activity in December 2021 Top Contributors in December 2021 Age, Gender, Areas, and Countries * * * I started this club because of a message from Hayashi Sensei when I returned home from the 2017 Kitamoto Summer Seminar. Hayashi sensei encouraged me to try to have 10 suburi a day, and from basic math, I would have about three thousand suburi a year later . This is a great example of accumulating small efforts to achieve a big goal.  While sharing this idea chat with my students here in Waikato,